发病机制
发病机制:
1.发病机制 肾囊肿衍生于肾脏的上皮结构,原发于肾小管和包氏囊。所有的肾囊肿都有某些常见的结构成分,包括上皮质、膨胀的囊肿内含肾小球的滤液。
(1)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型PK:95%以上的典型患者是由第16对染色体短臂上的异常基因引起,加上感染和中毒作用于小管,激发囊肿基因改变了小管细胞代谢,直接造成上皮细胞坏死,造成梗阻亦促进细胞增生致囊肿形成。
(2)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型PK:是由DNA突变引起,但缺陷的等位基因的染色体位点尚不清楚。患儿之父母并不患病,但都携带这种病的基因才能使其子女发病,此病罕见。
2.病理变化
(1)婴儿型多囊肾(infantile polycystic kidney):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,均伴肝脏病变,虽然主要见于年幼儿,但也可发生于年龄较大的儿童及成人。 双肾显著增大,外形保持正常,表面光滑,但胎儿肾脏的分叶状态较正常肾更明显。因肾的皮髓质被小囊肿所侵犯,故切面呈海绵状或蜂窝样。组织学检查,肾实质被多数与肾表面成直角排列的长的囊肿所代替。在被膜下可看到少数正常的肾小球及曲管。肾功能检查显示囊肿是肾单位的功能部分,显微解剖可见囊肿为扩张的集合管。输尿管及膀胱发育正常。严重病例,由于胎儿尿少导致膀胱发育不良。
根据症状出现时年龄,婴儿型多囊肾可分为4个临床亚型:
①围产期(perinatal period)型:由于婴儿腹部膨隆,产程往往长而不顺利,可见小儿循环不良及呼吸困难,呈现典型的Potter面容。有时因并发肺发育不全,纵隔积气而出现发绀,显著呼吸困难,可于出生时或生后不久死亡。有些婴儿出生时可触及巨大肾脏,生后有尿毒症、脓尿、血尿及高血压,围产期可能存活。这些婴儿肾脏的90%或更多的肾组织为囊性或发育异常。静脉泌尿系造影双肾不显影,肾超声波检查可证实大而多囊的肾。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显示膀胱正常,无反流,无尿道梗阻。如出生时就有尿毒症则预后不良,死产的百分率高,绝大多数尿毒症婴儿均于围产期或生后3个月内死亡。
②新生儿型:在新生儿期存活者,常有进行性尿毒症、高血压,并可触及双侧肾增大。经肾超声波检查,囊肿病变范围广泛,约60%肾单位发育异常,多于生后6月内死于尿毒症。有些患儿经适当限制饮食中的蛋白质,治疗肾性酸中毒、高磷血症及高血压可使尿毒症减轻,肾功能改善,病儿可存活到儿童期,但肝脏的病变随年龄增长逐渐显现,终将成为生命的严重威胁。
③婴儿型:有25%~50%肾单位有囊性肾发育异常,临床表现为生长迟滞、进行性尿毒症以及儿童期的肝功能衰竭,在出生时难与新生儿型区别,只是婴儿型在婴儿期没有进行性尿毒症。
④童年型:由于双侧肾囊性病变小于10%,而肝脏病变广泛,故在10~20岁时表现肝病变,只有做尸检时才偶然发现有多囊肾。
(2)成人型多囊肾(adult polycystic kidney):本症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,约3%病例于小儿期就开始有症状,但在小儿引起肾功能衰竭者罕见。
双侧肾增大,大小不规则的囊肿散在于皮质及髓质,夹杂有正常肾实质,囊肿可在肾单位或集合管的任何部位。肾小球囊肿是成人型多囊肾在早期的一个特点。成人的并发症(出血、结石及感染)不常见于小儿,也往往不严重。散在局灶性肝囊肿只占成人患者的1/3,不产生功能障碍,脾及胰囊肿不常见。
临床表现
临床表现:50岁前有症状的,存活时间较长,常有家族史。症状分为两方面,一方面与囊肿有关,另一方面与肾功能受损有关。与囊肿有关的症状为不适、腰痛、腰部肿物、血尿、急性感染,以及当血尿或并发结石通过输尿管时可发生绞痛。病变进展时,肾组织受压,肾功能受损则有慢性肾功能不全,最终出现尿毒症。肾功能衰竭出现前,常有尿浓缩能力降低,70%以上患者有高血压,体检可触及双肾肿大,表面呈结节状。
1.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型PK 可有数十年无症状,直到囊肿长到比较大时才出现症状。早期症状和体征包括腰、背痛、
腹部肿块、肉眼血尿、
尿路感染和高血压。肾结石比普通人群常见,罕见继发于破裂的动脉瘤的颅内出血,肿大的肝脏常见,约半数病人肾功不全。
2.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型PK 明显肿大的肾脏伴有肺发育不良,Potter特殊面容和肾功不全,主要见于新生儿。在年长儿,高血压、水肿、
尿路感染和门脉高压可以是危重的信号。
鉴别诊断
鉴别诊断:本症晚期诊断无困难,早期须与肾肿瘤、
肾积水,von Hippel-Lindau病及肾盂肾炎鉴别。CT扫描有利排除肾脏肿瘤。MRI检查可较好地帮助鉴别其他囊性病,以及鉴别先天性
肾积水。囊肿的部位、分布、数目、大小、是否与肾盂肾盏相通以及有无高血压或反复
尿路感染等并发症,可帮助鉴别肾囊性疾病。
在症状轻的患者,本病常与单纯性肾囊肿、孤立性多房囊肿等多发性单纯囊肿发生误诊,家族史和同时存在的肝囊肿可帮助鉴别诊断。
发生血尿者须与新生物、肾结石等引起血尿的其他疾病进行鉴别,注意多囊肾并发结石或囊肿癌变等情况,应行凝血筛查(PT、APTT和血小板),排除出血性疾病。
治疗
治疗:本病尚无特异治疗方法,控制血压和感染能有效延缓肾功能衰竭的进展。对症和支持治疗措施如下:
1.抗高血压药物 控制高血压等。
2.抗生素 主要用于治疗并发的急性肾盂肾炎,控制尿路感染。少数出于预防的目的。
3.治疗囊内出血 抑肽酶静脉或囊内注射对多囊肾囊内出血最有效。在没有抑肽酶的情况下,可使用
巴曲酶(
立止血)静脉或肌内注射以及应用作用于血管壁的止血药物。大量
硫酸鱼精蛋白静脉滴注也有效。
4.手术 对肾周脓肿、蛛网膜下腔动脉瘤出血或巨大肾脏可考虑。
5.肾替代疗法 针对肾功能不全进行治疗,必要时透析和肾移植。目前在国际上,现代透析技术的充分性和个体化已使多囊肾患者的预后相当良好。随着HDF、Biofiltration等现代透析技术在我国的推广和普及,越来越多的多囊肾患者可望长期存活。
6.囊肿穿刺 最初比较普遍地使用囊肿穿刺治疗本病,以图延缓肾功能衰竭的进展,但疗效未肯定,后来基本未被采用,但近期有部分作者用于个别较大的囊肿。本章作者本人常对单个或多个巨大囊肿进行穿刺抽液,然后根据囊的大小分别注射2~5ml无水酒精,观察数月,囊体未恢复至原来大小。但其对肾功能进展的远期延缓作用未知。